手机/微信号:13544505010 陈先生

媒体报道

互联网入口,一个正在消失的“黑洞”

时间:2013/12/18 10:28:45

  套用一句滥觞之语,当我们在谈入口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?互联网入口,即链接人与信息的一个通道,在短暂的互联网时代,一批一批的互联网人前仆后继地构建着自己理解的通道,妄想控制人们访问互联网的路径,最后获取价值。有人妄想拆掉别人的通道推到重建,有人则在别人通道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通道。作为通道的入口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不同层次的,前后的关系是微妙的,而且智能终端的改变也会带来入口的变化,不同终端对入口则又有新的需求。
  
  不过虽然不同时期,不同地域,不同终端在入口上变现的千差万别,但却也遵循一个大的趋势:硬件——软件——站点——云。笔者先以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例,结合国内外的互联网发展,梳理一下所谓的互联网的入口。
  
  个人电脑的入口发展史
  
  一,硬件时代:硬件即入口
  
  在还没有万维网的时代,硬件即入口,电脑本身就是入口。这时的电脑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计算,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,彼此之间的联系相当有限,虽然那时也有了一些软件的概念,但还相当初级,且基本不兼容。硬件即入口的概念其实一直延续至今,很多人一谈到上网,想到的就是电脑。
  
  代表:60-80年代的IBM个人电脑
  
  二,软件时代:入口去硬件化
  
  硬件制造流水线后,伴随着对计算机功能多样化的要求,一些基于硬件之上的软件就具有了入口的功能,因为其能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需求,能更多地满足人们在工作、学习等方面的需求。可以说软件是踩着硬件的躯体成为了入口。不过软件的层级也是有差别的,不同时期的不同层级,构成了不同效应的入口。
  
  1,操作系统
  
  操作系统是一个标准化的东西,旨在兼容不同类别硬件带来的操作不变,同时人机交互的优势利于发挥计算机智能化的效用,其作为一个入口的效应影响至今。
  
  代表:80-90年代的Windows
  
  2,浏览器
  
  浏览器是因特网时代的产物,随着操作系统的普及、因特网的全球连接、人们对信息需求的爆炸式增长,都让浏览器的诞生成为了可能。浏览器用来显示因特网内部的文字、图片、声音、视频等文件,浏览器让人们在物理空间上彻底摆脱了那个笨重的电脑,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浏览器的诞生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
  
  不过作为入口的浏览器在表现形式上有差异:
  
  (1)浏览器
  
  代表:90年代的网景、IE2000年后的Chrome
  
  (2)桌面客户端
  
  其具备浏览器的部分上网功能,提供一种或几种网络服务,之所以以客户端的形式存在,是因为桌面客户端的形式更利于其操作。这种特别的形式(提供特定服务)注定了其不能成为一个强势入口,但如果这种服务粘性够强,其也能具备入口效用,甚至部分强势客户端还可以往浏览器到流量(例如QQ客户端)
  
  代表:QQ客户端、PPS视频、酷我音乐盒等
  
  Ps:浏览器最后获得了入口,但桌面客户端的影响力也不容小窥,二者谈不上竞争,客户端更像是一种补充。不过笔者隐隐发现,这难道不是PC端的Web和App之争吗?似乎移动入口之争的种子已经埋好。
  
  3PC美化桌面
  
  介于操作系统和浏览器之间,其实仍一种软件服务,其能提供基本的上网服务,这类似于移动端的Go桌面、小米桌面等,能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,但由于PC端浏览器功能的完善和强势,这种服务的空间十分有限
  
  代表:Google桌面组件、360桌面等
  
  三,网站时代:入口彻底网络化
  
  文章开头已经说过,入口是链接人与信息的通道。入口的发展越来越接近信息本身,因为更快的访问到所需的信息是一个趋势,于是这一时期入口的形式是以信息为中心的,信息的不同呈现形式决定了入口的层级,决定了入口效用的强弱。
  
  1,门户
  
  在互联网时代,网站扎堆兴起的时候,门户以某种必然之势成为入口,因为门户的信息呈现形式是最像报纸和电视新闻的,门户分门别类的把各色信息搬到网上,满足人们信息获取的需求,所以,网站时代兴起时,门户毫无疑问是头号入口。
  
  代表:96年Yahoo、中国的三大门户
  
  2,搜索
  
  搜索的确是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,尤其是其竞价的广告形式,但其本质上是对门户信息呈现形式的一种优化。门户即使能承载更多的信息,但终究是有限的,而人的需求是相当多样的,对大量长尾用户而言,门户是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的。于是搜索应运而生,其以主动搜索取代门户的被动呈现,颠覆了用户的信息获取形式,成为超级入口,知道今天,搜索的入口地位仍然强势。
  
  代表:98年的Google,以及中国的百度
  
  3,门户+搜索
  
  同时提供搜索与门户业务的网站也不在少数,甚至在部分国家这样的网站占据统治性地位
  
  代表:雅虎日本、韩国的Naver
  
  4,中间页
  
  中间页之于门户&搜索,有点像桌面客户端之于浏览器,中间页(垂直门户&搜索)提供特定领域的信息,针对特定的人群,力主做到小而美,这也注定了其是一个小的入口。但在某些领域(例:旅游、健康等)由于蕴含巨大的市场,这些入口的价值也相当大
  
  代表:去哪儿、58同城、一淘等
  
  5,导航网站
  
  导航网站绝不是中国特色的产物,世界范围内很早就有。入口作为人与信息的通道,而导航网站占据了中间一个更小的节点:浏览器与信息站点的通道。导航网站创新意义并不是很突出,甚至是毫无创新可言的,但其以满足用户的思考惰性为切入点,成为一个重要的入口。导航网站可以分为两种:网址导航和信息导航。
  
  代表:iGoogle(信息导航)、Hao123(网址导航)
  
  6,社交
  
  社交作为入口,对门户和搜索的颠覆表现在三方面。一方面,社交网络UGC的信息制作形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问题解决方案;另一方面,社交网络平台化趋势下UGC式的内容生产模式一定程度上在功能上覆盖了门户和搜索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微博对门户是一种颠覆,知乎对搜索是一种颠覆;还有一个方面,人是社会性动物,既然社交网络在信息获取上能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,那么其成为一个强势入口就很自然了。
  
  代表:Facebook,Twitter,Quora。
  
  四,云时代:入口飘在云端
  
  云时代,人与信息的界线被缩短到几乎为0,承载信息最好的形式就是入口,这就是云。与硬件、软件、网站不同,我的逻辑其实很简单,用户的过去信息太多留在虚拟的网络空间,而用户对过去是有依赖的,是不能割舍的,而云则提供你储存过去,放眼未来的可能。云不仅跳脱了硬件,也跳脱了软件,甚至一定程度会跳脱网站本身。未来,一切信息的获取、分享、传送都可以在云中完成,作为入口,云彻底做到了虚拟化。
  
  代表:Dropbox、Evernote(这也是二者拥有巨大估值的一个原因)
  
  智能手机的入口发展史
  
  与个人电脑相比,智能手机的发展也遵循类似的逻辑,不过有些许的差异,部分内容笔者一笔带过。
  
  一,硬件时代
  
  与电脑相同,初期的智能手机,硬件本身就是入口,虽然其具备上网、收发邮件等功能,但硬件制造商的印记非常重
  
  代表:黑莓、摩托罗拉
  
  二,软件时代
  
  这一时期,传统的互联网服务商还没有移动化,提供电信服务的运营商垄断了手机的上网服务,也有部分创业者直接从手机端开始互联网创业
  
  1,运营商主导
  
  运营商通过对电信行业的垄断,加之传统互联网尚未渗透到手机端,这一时期运营商占据着入口的位置
  
  (1)运营商
  
  运营商借助垄断优势把控入口
  
  代表:移动梦网
  
  (2)SP
  
  运营商仍牢牢把控入口,SP智能依靠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,收益分成,其入口地位较被动
  
  代表:早期的腾讯、三大门户等
  
  2,操作系统时代(需要修改)
  
  虽然手机操作系统很早就推出了,但我认为07年iOS推出和08年Android推出才是真正意义上智能操作系统的来临。塞班时代的入口处理像UC这样的浏览器外,功能都比较简单单一,入口作用有限,运营商还是占据着重要位置。下文会以Android为主谈智能时代的入口,因为iOS高度统一,而碎片化的Android入口层次更加丰富,也更值得分析。
  
  操作系统成熟后才更具备入口的作用,同样占据垄断地位,当下的Android作为入口的价值一定强于前些年的塞班,因为那时候移动互联网的生态还处于萌芽阶段,移动互联网场景有限,商业价值也就有限。
  
  代表:Android、iOS
  
  3,ROM
  
  ROM是对操作系统的内在优化,操作系统配置在不同类型手机上总会有各种小的问题,ROM则是一种微创新,优化后会增加部分手机厂商或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服务,成为入口的一种形式。但由于ROM需要刷机,安装成本过高,所以作为入口的价值不大,且绝大部分操作系统已经很完善了,这更导致ROM入口价值减小。
  
  代表:小米的MIUI、锤子ROM
  
  4,桌面
  
  桌面也是对操作系统的优化,或者用“美化”更恰当,但是桌面没有ROM优化的深入,其更多是基于小组件的植入以及外在UI的美化。桌面的优势是便于下载,且能满足部分用户美化手机的需求,所以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入口
  
  代表:GO桌面、小米桌面、Facebook Home
  
  三,应用时代
  
  这就是手机与电脑最大的不同,电脑上,通过浏览器访问各色网站获取信息,而手机上,通过应用商店下载各种应用获取信息。不同的时,电脑端对浏览器依存很大,每次访问网页都需要,而手机端对应用商店依存较小,下载后就不再用。下面,我以Android为代表,介绍一下应用主导的入口情况。
  
  1,应用商店
  
  上面已经提到,应用商店类似于与桌面的浏览器,但用户对其依存较小,下载完成就离开了。但由于单个应用无法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,用户有不定期下载应用的需求,所以应用商店具备了成为入口的能力。国外的Android应用商店以GooglePlay占据主导,但国内由于情况特殊,应用商店呈现碎片化的趋势。
  
  代表:Google Play、360手机助手、豌豆荚、91手机助手等
  
  2,超级APP
  
  我没有以原生APP和Web APP划分,而是以强应用一而概之。虽然都说Web APP或者轻应用是趋势,但目前仍然是原生APP占据绝对主导,且轻应用依赖的诸如UC、百度这样的平台也是以原生APP的形式存在。所以我的理解是当下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强势入口其实是那些超级APP或者说是强势应用,用户使用频率非常强的应用。这些应用提供的功能以及多样化了,逐渐成为平台化的东西。
  
  代表:微信、UC、移动百度
  
  3,基于超级APP的服务
  
  不管是基于微信的服务号还是基于百度的轻应用,个别超级APP主导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达成共识,一旦这样的平台建成,那么基于这些平台的服务则又具备了成为入口的潜力,比如我们可能会订阅微信的某个公共帐号阅读新闻,那么这个公共帐号就具备了成为入口的可能,就有商业化的价值。
  
  代表:微信游戏、百度&UC轻应用
  
  四,云时代
  
  这与PC端相比差别不大
  
  代表:百度云,
  
  其他硬件
  
  除了电脑和手机,其他硬件也遵循同样的发展逻辑:硬件——软件——服务——云,每一次的硬件转移都是一次机会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进军硬件的原因,其实就是抢入口。但由于软件的兼容原因,很多硬件已经很快进入了应用比拼的时代。
  
  目前除电脑、手机外的硬件还包括:平板电脑、手表、电视、汽车、盒子、路由器、眼镜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等
  
  接下来,笔者谈一下入口的发展逻辑是什么。
  
  我给入口的发展制定了一个坐标,横轴是终端转移,纵轴是入口虚拟化。
  
  横向遵循的是电脑——手机——其他智能终端的逻辑,纵向是硬件——软件——服务——云的逻辑。当然,这个划分有刻意而为之的因素,但基本上入口的发展延伸遵循这个逻辑。
  
  基于上面的逻辑,笔者总结了一个入口延伸发展的逻辑特点:
  
  横向特点:
  
  1,终端转移是入口的再造
  
  电脑的入口已经很成熟了,但手机的入口还在发展,而电视、汽车等其他终端才刚刚开始。这也是为什么小米等公司拓展硬件类别的原因,就是在其他硬件入口还未成型阶段抢入口,获得先发优势
  
  2,终端转移对现有软件&服务的吸纳
  
  很多新硬件的产生需要重新从无到有建立入口,但很多硬件会配套现有的软件或服务,这样这些软件或服务商就会获得入口优势。苹果推出iPad就是这种逻辑,完全与现有的iOS系统打通,直接抢占平板电脑的入口
  
  3,同类型的入口在不同终端的地位不同
  
  这是由于不同终端的特性决定的,比如在PC端网页服务可以成为入口,而在手机移动端,客户端的形式占据重要位置
  
  纵向特点:
  
  1,入口越来越虚拟化
  
  入口遵循一个硬件-软件-服务-云的流程,入口越来越虚拟化,最后入口即信息,所谓入口也就没有意义了。入口的这种进化是符合规律的,一切有流程的事物总是越来越简化的,效率是我们永恒的追求。
  
  2,新的入口导致旧的入口边缘化,甚至空心化
  
  新的入口往往对旧的入口是颠覆的,而且是踩着旧入口的尸体,例如现在硬件的价值已经非常低了,联想、惠普这样的硬件公司已经在谋求转型了。
  
  3,不同层级的入口强弱程度不同
  
  虽然上文说新的入口会导致旧的入口边缘化,但有些入口具有强势地位,入口作用能保持很久,而有的入口则相对较弱。例如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是强入口。
  
  4,不同层级的入口会前后拓展
  
  为了保持入口的生命力,很多入口会前后拓展以保持生命力。Chrome浏览器已经瓦解了IE的垄断,但Windows的强势还是让谷歌不敢掉以轻心,而ChromeBook的推出预示着谷歌借浏览器往回发展操作系统。另外一个向前拓展的例子就是360,浏览器-导航-搜索,360通过向后拓展来保持其入口的稳定性。
  
  当下,互联网公司对入口的争夺已经趋于白热化,笔者梳理一下目前互联网巨头们的入口格局
  
  苹果
  
  纵向看,苹果的入口逻辑是硬件-软件-服务-云一条龙的控制,适当在应用开发上开放给第三方。苹果的这种模式在其生态内能最大化苹果的利益,所以苹果是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赢家。
  
  横向看,苹果最早从个人电脑就是一条龙的逻辑,但个人电脑的赢家却被微软抢先,目前作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最大赢家,苹果也积极向其他硬件拓展,包括苹果手表、苹果电视等。
  
  微软
  
  纵向看:微软起初以软件为主(Windows,IE,Office等),但后来先后进军服务(Bing,MSN,Skype等)和硬件(Surface、收购诺基亚),也形成了自己的硬件-软件-服务-云一条龙格局。
  
  横向看:微软在PC端的软件入口上占据绝对位置,服务入口上以Bing为代表在追赶Google,而新推出的Win8除了统一不同终端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颠覆浏览器,直接以桌面应用模式冲击Google代表的服务型入口。
  
  在手机和平板领域,微软起步较晚,市场已经被Google和苹果瓜分。不过游戏终端领域,微软反而是赢家。
  
  谷歌
  
  纵向看:谷歌以服务型入口起家(即其搜索服务),随后谷歌的服务拓展到邮箱、社交等各个领域,在PC端与微软共同控制了入口,微软是软件入口,谷歌是服务入口。智能手机领域,谷歌抓住了机会,Android占据了垄断性的地位,谷歌
  
  向前进军了硬件领域(收购摩托),向后延伸了其PC端的各种服务,基本上也构建了硬件-软件-服务-云的入口逻辑
  
  横向看:谷歌试图将Android拓展到除了PC端的所有智能设备上,包括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、谷歌眼镜、谷歌汽车等。而PC端,谷歌借Chrome逆袭微软的操作系统领域,不过效果不明显,但其服务型入口仍是绝对霸主
  
  Facebook
  
  Facebook的地位比较尴尬,在PC端,其以社交服务占据一个重要的入口,在硬件、软件、云等领域机会没有任何建树;在移动端,Facebook同样如此,去年的FacebookHome作为一款向前拓展的桌面,宣告失败。所以,Facebook作为入口是比较危险的,因为其生态太过单薄,但其特殊的地方在于其提供的是社交服务,用户的关系又构成了一种社交粘性。而目前,除了移动端和PC端,Facebook的拓展十分有限。
  
  百度
  
  纵向看:PC端,百度以搜索服务占据入口,虽然百度向前推出过一些例如浏览器的产品,但终究是小打小闹,而百度向后控制了一些中间页,且百度云的发展比较顺利;移动端,百度通过收购91控制移动分发。这让百度基本呈现一种服务-云的入口态势。
  
  横向看:百度除了桌面和移动端外,以及积极在拓展其硬件的边界,包括咕咚手环、百度血压计、百度路由器等硬件产品,且都是以百度云为基础的,这比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都布局的早
  
  腾讯
  
  不管在PC端还是移动端,腾讯都是服务主导型的入口。PC端是客户端QQ、门户腾讯网、社交网络Qzone等,在移动端则是超级APP微信,同Facebook一样,虽然其入口的层次并不丰富,但强大的社交关系保证其作为入口的稳定性。
  
  小米
  
  小米在完全以移动端起家,通过对Android生态的改造,小米在Android内部玩起了苹果模式,其入口也是多层次:硬件(手机)-软件(MIUI )-服务(包括雷军系投资项目)-云(金山),你看看,雷军的布局能力相当了得啊。在硬件的拓展上,除了电脑,小米已经涉及了包括手机、盒子、电视、路由器等产品,以后涉及平板、智能配件也是理所当然的。小米厉害的地方不仅在于抓住了智能手机的机会,更在于其乘其他硬件尚未智能化时果断出击抓住了入口的机会。
  
  而且,小米产品的多层次也是了得的,买不其手机,你可以刷个ROM;不懂刷ROM,你可以下个小米桌面;再不济,还有小米壁纸。这就是小米的逻辑:层层推进,即使入口作用已经很小了,但绝对不放过。
  
  360
  
  PC端,360也是服务型的入口,是浏览器-网址导航-搜索的模式,还算稳定。在移动端,通过控制应用分发,360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入口。但360危险的地方在于,安全业务本身在移动端的根基是不稳固的,手机裸奔(不装任何所谓的安全卫士)是完全可以的,且安全产品拓展到其他硬件也是相当难得。这才是360危险的地方,所以360在弱化其安全厂商的色彩就显得很正常了
  
  阿里&亚马逊
  
  我把这两家电子商务巨头单独放开来说,的确是因为特殊性。
  
  貌似亚马逊和阿里在入口争夺上处于下风,但电商行业其实对线下要求更高,其能很快适应各种生态、平台、系统、硬件等,所以期望通过入口颠覆电商是很难得,要想颠覆只能通过在购物场景上的颠覆,而这颠覆更多是基于线下习惯,支付习惯,消费场景等非互联网化的东西。
  
  总结,以上只是笔者朦胧感觉下的自建逻辑,YY成分很多。笔者坚信,作为连接人与信息的通道,入口的存在形式会越来越虚拟化,最终在人机统一的时代,入口消失,因为人与信息距离彻底为零。OK,YY结束.

  关注聆科微信号:linkerapp


扫一扫“聆科网络”二维码
关注微信号:【linkerapp】
聆科微信官网:www.lkweixin.com
 

 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图片和文章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仅供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我站观点。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邮箱:tloo.cn@qq.com